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這趟英格蘭之旅的照片整理在這些網路相簿裡。

後記:

這次再到英國來,發現英國的商店不再像以前一樣不論商品的大小都放到一個大塑膠袋裡。現在小東西都放紙袋裡,而買幾瓶飲料也要開口要才會給一個塑膠袋。

只能猜是為了四年後倫敦奧運期間的觀光人潮作準備吧,這次去的這些地方有很多著名的景點都被鷹架包覆著進行整修。

雖然常說要下雨才像是英國的天氣,可是很幸運除了週三早上在巴斯的那幾滴雨滴之外,這趟在英國遇到的都是多雲時晴或甚至是晴朗的好天氣。

前兩次來倫敦都是以地鐵皮卡迪利線 (Piccadilly Line) 做為往來交通的命脈,這次因為住在帕丁頓車站附近,所以交通命脈換成了貝克盧線 (Bakerloo Line)。

網路相簿
在同一個月之內搭乘長途航線的來回飛機,加上擁有隨選視訊功能的機上娛樂系統的缺點是,想看的節目在飛往英國的時候都已經看過了,回程只能挑幾部電影重看一遍,所以邊看邊打瞌睡。曼谷回台北的這一段飛行機上娛樂系統壞了大半段時間,更沒事做。所以早已習慣飛機上有娛樂系統的我除了跑到飛機最後面去看晚霞之外 (回程沒有選到上層甲板的位置),只好繼續打瞌睡了。

照片:至少恢復到有畫面的狀態的機上娛樂系統



照片:南海上的晚霞




前一天 | 後記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跟四年前一樣,早上行李打包好,離開旅館之後,就直接跑去搭倫敦眼 (London Eye)。倫敦眼開始營運至今也八年多了,雖然還是要排隊,可是隊伍已經不像以前長到可以在附近繞個好幾圈。是說等著要搭摩天輪的隊伍也沒中斷過就是。

照片:倫敦眼的影子投射在泰晤士河面上



照片:倫敦眼的橄欖球型膠囊莢艙



今天是個大晴天,但是空氣條件不佳,能見度不好,整個倫敦市籠罩在一層矇矓的霧氣裡。視野不好,可是既然已經搭上來了,我也就跟其他乘客一樣,在莢艙裡四處移動,尋找拍照的好角度。

照片:被公園圍繞著的白金漢宮



照片:英國國會大廈和後面的西敏寺



也跟四年前一樣,走出倫敦眼之後,我沿著泰晤士河南岸河邊的步道慢慢走到千禧橋。除了數不清的遊客之外,許多本地人沿著步道在跑步,而裝成雕像的街頭藝人也已經站定在路邊了。河岸上有幾個人在挖掘尋找埋藏著的古物,而比較有創意的街頭藝人則埋頭創作著沙雕。

照片: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位在千禧橋的北岸



照片:泰德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則位在千禧橋的南岸



走過千禧橋,搭地鐵來到攝政街 (Regent Street) 逛街。街上多了更多不是英國本土出品的品牌商店,但是已經成為攝政街地標的 Hamley’s 玩具店依舊是門庭若市。英國的蘋果旗艦店也開在攝政街上,我當然也沒錯過機會進去把玩才剛上市的最新版 iPod Nano 和 iPod Touch。街逛完,這一趟來英國的行程也就此告一個段落了。

照片:Hamley's 玩具店裡的大小印第安那‧瓊斯樂高雕像



照片:攝政街上的蘋果旗艦店



雖然一直傳言說希斯洛機場的安檢很麻煩,排隊要排很久,可是這次從希斯洛搭飛機回來時其實很快就通過安檢了,連筆記型電腦都可以直接放在背包裡過 X 光機,倒是走過金屬探測器,拿回背包之後,鞋子還得脫下來再檢查一次就是。

坐在候機大廳的時候一位中國姑娘走過來劈頭就說她就跟定我了,著實嚇了我一跳。原來她不知道希斯洛機場是在飛機開始登機前半個小時左右才會宣佈登機門的號碼,之前都要在候機大廳裡等。不知道往哪去,看到我坐在那裡翻雜誌,以為我也是要去北京的,就跑過來求救了....


前一天 | 下一天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Square) 邊上的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是倫敦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但是前兩次來英國都沒有來這邊參觀,所以今天一早就到國家畫廊報到。從地鐵站出來,走到特拉法加廣場上,一直覺得這邊少了什麼東西,看到站在廣場邊上的馴鷹師,這才發現廣場上一隻鴿子都沒有,廣場和周圍的雕像也因此乾淨很多。

照片:這就是廣場上看不到鴿子的原因



照片:館藏豐富的國家畫廊 (館內不准照相)



國家畫廊的展覽室依年代區分為三大區塊,每個區塊裡的展示室再依地點區分。十六世紀的展覽室裡面展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因此大部分的展覽室的主題都是義大利的各個城市或省份。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的畫作都可以在這邊看到,可是他們的作品沒有想像中的多,大部分的畫作都是比較沒有名氣的畫家筆下的聖經和神話故事。十七世紀的繪畫除了聖經和羅馬神話故事之外,畫的主題也慢慢擴展到人像、靜物和風景畫。這個時期最有名的畫家是林布蘭,因此有四五間展覽室裡都見得到他的作品。

十八、十九世紀的繪畫風格從寫實主義轉變到印象派的畫作,畫家聚集的地方也從義大利轉換到法國。一般介紹西洋美術史的時候通常都不會提到英國的畫家,但是既然是英國的國家畫廊,這邊當然特別開闢幾間展覽室專門展出這個時期英國畫家的繪畫。莫內、梵谷和雷諾瓦的繪畫當然是這個時期的展示重點。由於梵谷和莫內都有重複畫同一個主題的習慣,所以梵谷的向日葵和莫內的水仙在這邊也可以看到。

國家藝廊還有一個側翼,裡面展出的則是十四、十五世紀的繪畫。這個時期的繪畫當然是以宗教為主題,事實上,這個側翼裡展出的許多作品根本就直接把繪製著宗教主題的木製祭壇陳列在展覽室裡。在這邊可以看到貝里尼和波地伽利的作品,可是老實說,雖然聽過他們的名字,對他們的作品其實一點也不熟悉。

國家畫廊後面是國家肖像畫廊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顧名思義,這邊展出的都是人物的肖像。國家肖像畫廊也是依年代區分展覽主題的,從都鐸王朝開始,展出英國各個朝代王室、貴族和社會士紳的肖像畫。走過這邊的展覽是就像是在上英國的歷史課一樣,雖然二十世紀中葉之前除了幾個比較有名的國王以及莎士比亞這種家喻戶曉的名人之外,我知道名字的反而都是英國比較有名氣的科學家,所以看到後來其實是在研究畫像中人物戴的假髮。

二十世紀以後的肖像慢慢從繪畫轉變為照或甚至是影片。只是除了英國現在的王室和幾個比較有名的首相之外,我叫得出名字的只有一些已經受封爵位的英國演員。有趣的是,這邊展出的大衛‧貝可漢的肖像居然是一段他在睡覺的影片。

照片:館藏沒那麼豐富的國家人像畫廊 (館內同樣不准照相)



看了一天的畫,為了換換口味,今天最後來到柯芬園 (Covent Garden) 邊上的倫敦交通博物館 (London Transport Museum)。八年前第一次來這邊參觀的時候,博物館裡面其實相當陰暗陳舊。這次在交通博物館經過整修翻新後再次拜訪,裡面的陳設果然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原本的馬車、火車、地鐵和巴士的實物展示都還在,可是介紹的文字看板改成了觸控式的電腦螢幕,所以館內有更多的空間介紹倫敦大眾運輸的不同面相。而除了介紹倫敦交通的歷史之外,這邊也新增了許多介紹倫敦交通未來的展望 (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倫敦的地鐵車廂總算開始要裝上空調了!)。

照片:街頭藝人正在柯芬園前的廣場表演遙控車特技



照片:交通博物館內收藏了倫敦各個年代的公車



照片:全新的地鐵駕駛模擬器 (控制板上的按鈕真的有用處)



繞到柯芬園附近的一家有名的炸魚薯條店吃了份炸魚薯條當晚餐,晚上到女王劇院 (Queen's Theatre) 看『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音樂劇。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齣音樂劇,所以雖然四年前來倫敦時已經在王宮劇院 (Palace Theatre) 看過,這次來倫敦還是不能錯過再看一次的機會,而且這次的演出比之前看的精采很多,謝幕時幾乎是全場起立鼓掌。

照片:炸魚薯條是英國的傳統食物



照片:『悲慘世界』已經在這個劇場演出四年多了



照片:深夜的皮卡迪利圓環 (Piccadilly Circus) 依舊非常熱鬧



前一天 | 下一天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隨著九點多最後一批上班的人潮搭地鐵來到道克蘭 (Docklands),這邊是倫敦新興的商業中心,幾棟玻璃帷幕辦公大廈矗立在舊時的碼頭上,被河道分隔著。轉搭道克蘭輕軌電車 (DLR, Docklands Light Rail) 來到道克蘭博物館 (Museum in Docklands),這才發現在商業區內站與站之間的間隔只有一百多公尺,走路都走得到。

照片:道克蘭輕軌跨越碼頭的舊河道



照片:舊時的起重機現在成了道克蘭的公共藝術



道克蘭博物館設立在碼頭邊的舊倉庫中,是倫敦少數幾個還需要花錢買票才能進去參觀的博物館。博物館一樓的特展標題是「開膛手傑克」,雖然展覽裡有介紹這些謀殺案的地點和受害者,也有提到兇手從未被抓到的事實,可是這個特展其實是以這個事件為背景,從各個職業和階層的觀點敘述十九世紀末倫敦東區窮困居民的生活環境。

照片:道克蘭博物館設在三層樓的紅磚建築中



博物館三樓的特展則是「糖與奴隸」,介紹航海時代開始後歐洲各國販賣人口的事蹟,特別是當年大量運送非洲人到南美洲的蔗糖田作奴工的歷史。展覽室的擴音器一直撥放著關於人權的獨白,所以這個展覽看的很沉重。博物館三樓和二樓的常設展示則介紹道克蘭這塊地方從羅馬時代的小港口發展為到大英帝國海上運輸最重要的港口,以及二次大戰時這個港口受到嚴重的轟炸之後,港口的功能逐漸式微,後來才發展為這個嶄新的商業重鎮的歷史。

照片:舊時港口的器械放置在博物館的紅磚牆前感覺格外寫實



照片:泰晤士河道上的投影幕播放著二戰時港口遭受攻擊的紀錄片



搭輕軌電車經過泰晤士河下的隧道來到河對岸的格林威治 (Greenwich),隔著一條河,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大廈和傳統的磚造平房形成很大的反差。繞過格林威治大學來到國立海事博物館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顧名思義,這個博物館裡展示的都是跟航海有關的事物,從海洋探險到郵輪上的生活都有介紹。

照片:很多遊客來參觀國家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裡的展覽品包含許多民間船舶相關的事物,可是有趣的是除了尼爾森上將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打贏西班牙艦隊的事蹟之外,這個博物館幾乎沒有提到戰艦或海戰的歷史。因為其實對航海不是那麼有興趣,所以三層樓的博物館只是走馬看花的走過所有的展覽室,沒有特別在什麼展示前面駐足研究。

照片:懸在空中的快艇和下方的坡浪模擬池



照片:博物館裡的舵手模擬機



海事博物館旁邊,正對格林威治大學校舍中央的王后居 (The Queen’s House) 曾是英國王室夏季的行館,現在則成為一個專門舉辦特展的展覽空間。現在的特展是以航海為主題的繪畫,不特別感興趣的我很自然的也是草草走過。本來以為至少王后居裡展出的格林威治歷史繪畫會讓我有興趣待久一點,可是這個主題只是一間展覽室裡面的幾幅畫,還是一下子就看完了。

照片:王后居則是門可羅雀



沿著王后居後面的山丘往上走就可以來到皇家天文台 (Royal Observatory)。這個地方聞名於世的一點當然是經度零度的本初子午線就是以這個天文台的位置定義的。也因為如此,天文台的博物館本館除了陳設當年王家天文學家公寓內的生活空間之外,展示的內容不是天文星象,而是海上方位的測量,對時間的各種定義,以及量測時間的方法。天文台的第一個望遠鏡和現在使用中的反射式望遠鏡都開放參觀,只是大白天的,天文望遠鏡根本無用武之地。

照片:王家天文台位在山丘頂端



照片:從山丘上可以俯瞰格林威治公園和對岸的道克蘭



照片:這就是劃分東西半球的本初子午線



本館後面有一個新落成的星象館,再後面則是一間十字型的博物館別館。這個別館除了介紹太陽系九大行星是放映被動的影片之外,介紹太空探索和天文知識的展示都是透過互動式的多媒體進行的。離開天文館前跑去星象館看了一場介紹恆星生命的影片,雖然旁白的英國口音很好聽,可是影片內容節奏太慢,害我看得猛打瞌睡。

照片:星象館就位在這個金屬錐的正下方 (放映員說:請不用費心關掉行動電話,可是如果你的手機可以收到訊號,請告訴我手機的型號)


照片:天文常識以問答的方式介紹



走下山坡的時候決定搭渡輪回倫敦,複習一下泰晤士河畔的景觀。道克蘭的商業大樓和河邊的公寓的數量都變多了,可是渡輪經過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之後,倫敦市內的重要景點都和印象中的一樣,沒有多少改變。

照片:道克蘭岸邊的現代公寓



照片:渡輪經過塔橋下方就進入倫敦市中心



照片:渡輪通過行人專用的吊橋千禧橋 (Millennium Bridge)



晚上去看安德魯‧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全新製作的『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之前在台灣看過澳洲製作的『真善美』,音樂及劇情都和電影情節有不少出入。而韋伯的製作反而比較偏向電影,或許這樣更可以讓看過電影的觀眾融入劇情吧。除了熟悉的歌曲和劇情,看完這齣音樂劇最大的感想是這齣音樂劇真不愧是韋伯的製作,佈景的設計非常繁複而華麗。

照片:『真善美』音樂劇在倫敦鈀金 (London Palladium) 劇場演出



前一天 | 下一天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才在想說這一趟運氣不錯,都沒遇到雨天,結果早上走出旅館,天空硬是飄下幾滴雨。雨勢很小,衣服頭髮都淋不濕,可是雨滴還是持續飄了好一陣子。

沿著雅芳河 (River Avon) 畔走到 Pulteney 橋 (Pulteney Bridge),這座橋的橋面兩側都開著商店。時間還早,有些商店還沒開始營業,可是花店已經把鮮花擺出來了。繼續沿著馬路上坡走到圓環 (The Circus),圓環邊上喬治風格的石灰岩建築排列成一個完美的圓形。繼續走到皇家月彎 (Royal Crescent),這邊一整排的石灰岩建築整齊的排列成一個弦月的形狀,是巴斯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照片:巴斯地標之一的Pulteney 橋



照片:橋兩側的建築裡有許多小商店



照片:巴斯地標之二的圓環



照片:巴斯地標之三的皇家月彎



照片:巴斯的每個角落都看得到這些彩繪豬



沿著上坡路一路走過巴斯最有名的三個建築景點之後,我回頭來到珍‧奧斯丁博物館 (Jane Austen Centre)。珍‧奧斯丁曾在巴斯住過一段時間,而巴斯也成立這個博物館紀念這位巴斯最有名的居民。博物館的參觀行程從對珍‧奧斯丁的介紹開始,解說員對我們介紹這位作者的父母手足,以及她寫作和出版的事蹟。而博物館的展覽中介紹巴斯裡和她有淵源的地點,也提到她的小說中提到巴斯的部份。 BBC 製作了一部珍‧奧斯丁的傳記電影,電影裡的手工戲服也在這邊展示。

照片:珍‧奧斯丁博物館門口有穿著古裝的人招呼遊客



照片:博物館內則展示著電影的戲服



往下走到開幕沒幾年的巴斯水療中心 (Thermae Bath Spa),看了一下這間當年遲遲無法完工開幕的觀光景點,然後繼續往羅馬澡堂 (Roman Baths) 這個巴斯最為出名的景點走去。

照片:結合玻璃帷幕和石灰岩新舊建築風格的巴斯水療中心



印象中的羅馬澡堂旁是個有些陰暗破舊的博物館,八年後再次拜訪這裡還真的被穿著正式的工作人員和寬敞的售票大廳嚇到。原始的羅馬澡堂建築和考古遺跡當然都維持原貌,可是博物館的陳設和動線都經過重新設計,澡堂周圍挖掘出的羅馬文物現在被陳列在精心安排的明亮展示櫃裡,澡堂室內用途各異的房間也都可以進去參觀。離開之前當然還是去喝了一杯溫泉水,沒有印象中的鹹,而除了硫磺味外,水裡還多了一股鐵銹味。

照片:羅馬澡堂嶄新而寬敞的售票大廳



照片:古蹟上面有液晶螢幕顯示重現建築原貌的動畫



照片:羅馬澡堂的露天大浴池



照片:這個仍在冒泡的溫泉就是羅馬澡堂的水源



走進巴斯教堂 (Bath Abbey),教堂裡牆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墓碑。教堂旁的地窖裡有一個附屬博物館,展示基督教在巴斯的發展,以及巴斯教堂的歷史。再到巴斯街上逛了一下後,也就回旅館拿回行李,然後到車站搭火車到倫敦了。

照片:巴斯教堂內正準備進行下午的講道



照片:巴斯熱鬧的大街上開的商店其實都是品牌連鎖店



照片:巴斯直接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鑲到路面上



抵達倫敦帕丁頓車站 (London Paddington Station),再到旅館辦好住房手續,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既然所有的景點都快關門了,索性在旅館休息到天色開始變黑,才跑到泰晤士河畔看夜景。

照片:夜色中的倫敦眼



照片:金碧輝煌的國會大廈



前一天 | 下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