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為了看日出,我們早上五點就坐上嘟嘟車,在星空下一路又來到小吳哥,這才發現原來司機以為我們是要來這邊看日出,幸好我們出發的夠早,還有時間讓我們繼續搭車來到皇家浴池 (Sra Srang)西側的平台。皇家浴池的周圍有樹,所以其實不能看到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但是反正晨曦的顏色變化本來就比太陽本身好看。

照片:上弦月高卦在日出前的東方天空



我們在朝陽中走進位在皇家浴池對面的班黛喀蒂 (Banteay Kdei)。清晨七點,整座寺廟中沒有其他遊客,清幽的環境和涼爽的天氣讓我們可以恣意的探索班黛喀蒂裡沒有太多修復痕跡的寺廟遺跡。

照片:班黛喀蒂的入口



照片:沒有遊客喧擾的清靜寺廟



接著我們來到塔普倫 (Ta Prohm)。這座寺廟曾經荒廢在熱帶叢林中,現在雖然經過整理,寺廟內雜亂的石頭仍然大致保留著原本廢墟的樣子,而被糾結的樹根吞噬的石牆則是塔普倫最大的特色。

照片:荒廢的寺廟曾經埋藏在樹林裡



照片:樹木也吞噬了寺廟的建築



我們決定依逆時針方向進行書上介紹的大環遊行程。我們搭嘟嘟車穿過乾涸的東芭萊湖 (Eastern Baray),經過就在路邊的變身塔 (Pre Rup) 和東梅蓬寺 (Eastern Mebon),一路來到龍蟠宮 (Preah Neak Pean)。龍蟠宮的五個水池如今只剩下中央水池裡面還有蓄水,而圍繞著水池中央小島的四個雕像如今也只剩碩果僅存的一個。

照片:龍蟠宮的寺廟矗立在水池中央



我們沿著大環遊的路線繼續來到寶劍塔 (Preah Khan)。嘟嘟車司機在北邊放我們下車後說他會在西門外面等我們,我們也就逆著一般的參觀路線從北門往西邊的正門走。才剛去過清靜的班黛喀蒂和頹圮的塔普倫,寺內景物介於兩者之間的寶劍塔相對來說比較沒有特色。我們在這邊遇到兩團台灣來的旅行團,遠遠就可以聽到他們國台語夾雜著聊天的聲音,也只能搖搖頭了。

照片:寶劍塔的寺廟入口有被砍頭的守衛雕像



照片:寺內東側有一棟非常類似希臘神廟風格的建築



照片:寶劍塔的西側大門也正在整修



進入大吳哥 (Angkor Thom) 城內後,我們先到停車場旁邊的小吃攤吃過一頓味道相當不錯的早午餐,才開始參觀大吳哥。

位在大吳哥城正中心的巴戎寺 (Bayon) 最大的特色是寺內每座塔的四面都雕有佛像。遊客可以爬上階梯到巴戎寺的上層平台從近處欣賞這些佛像,而這邊也真的聚集了許多遊客,甚至還有一群人穿著傳統服裝招攬遊客合照。

照片:巴戎寺層層相疊的人面塔樓



照片:遊客聚集在巴戎寺的上層平台



往北走到巴芳寺 (Baphuon),雖然寺廟本身正在大肆整修,但是巴芳寺最大的特色本來就不是寺廟本身,而是通往寺廟的石頭參道。

照片:連接巴芳寺的架高石頭參道



照片:動用起重機整修的巴芳寺



從巴芳寺旁的邊門走進皇家圍地,這裡曾是皇居的所在地,而現在只剩古皇宮 (Phimeanakas) 這棟不起眼的建築孤立在樹林中。倒是古皇宮一側正在進行考古挖掘,看來可以挖掘出更多當年皇室生活的遺跡。

照片:孤立在皇家圍地中央的古皇宮



照片:古皇宮旁邊的考古作業



繼續往北走到聖琶麗寺 (Preah Palilay),這也是一座曾經幾乎被叢林吞沒的建築,現在建築四周的大樹都已經被鋸斷,只剩幾節乾枯的樹根依舊纏繞在石階上,感覺十分突兀。

照片:乾枯的樹幹包圍著頹圮的塔樓



繞到聖皮度寺群 (Preah Pithu Group),再走回皇家圍地正面的癲王台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和鬥象台 (Terrace of Elephants),也就差不多把大環遊行程裡比較有特色的景點都跑遍了。

照片:聖皮度寺群由這種叢林間的小寺廟組成



照片:從鬥象台上俯瞰皇宮前的廣場和廣場邊的十二生肖塔



雖然下午還有時間可以到其他地方繼續參觀,但是既然今天從早上五點就開始在外面跑,我們決定今天的行程到此為止,搭嘟嘟車回到暹粒市區的酒吧街找間店坐下來好好休息。

前一天 | 下一天